为响应轨道交通大发展、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,轨道交通工程人才需实现从学习、追赶先进技术到成为世界技术引领者的重大角色转变,这就要求人才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、探索实践能力和国际工程综合能力。因此围绕“如何培养面向轨道交通工程国际领先技术的创新型人才”这一关键问题,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“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和区间多种结构类型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措施,懂得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计的思路和计算分析方法,了解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组织的特点”的基础上,培养学生“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”的能力,激发学生的探索、创新兴趣。
本课程主要通过多名教师授课、助教答疑及批改作业等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知识,通过工地及室内试验项目参观、案例学习等加深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。教学中创建了新的教学法,初步形成虚拟仿真平台。
1、创建了“现象-问题-理论-方法-创新意识”五环相扣的创新教学法
在“知识、能力、人格”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的基础上,创建了“现象-问题-理论-方法-创新意识”五环相扣的创新教学法,加强对工程技术现象和问题的分析;通过剖析技术和理论沿革,使学生理解原创、思考未来;同时,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,由学生自主开放地进行创造,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,向“问题发掘”与“自主创新”两个方向延伸。
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,加强了可视化教学,加深学生对工程的认识。通过课堂教学,使得学生对于工程的设计流程有初步了解,掌握和强化相关的专业知识;组织多次案例讨论,在案例讨论中按照团队的形式进行,一方面锻炼学生查阅规范及相关资料的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,另一方面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,最终达到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。
工程具有多因素、多层次、大规律等特征,同时工程又具有高风险、管理头绪多等特点,通过对工程问题的讨论与分析,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,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。
2、初步形成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计与施工虚拟仿真平台
为丰富教学手段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,以“地下车站结构设计与施工”为例,采用BIM软件进行建模,实现数据立体可视,并灵活调用启明星等专业软件,实现设计流程及规范设计计算方法的可操作性、可创新性,初步建立设计与施工虚拟仿真平台。
通过该虚拟仿真试验平台,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地下车站支护及主体结构设计基本流程、主要内容及计算方法的理解,深入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设计及施工基本理念,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和专业技能;另一方面,通过预留接口的方式,满足学生自主设计、创新项目的需求。
本课程的难点主要是:
(1)涉及的技术多、广,且相关技术发展快;
(2)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、计算方法不太完善;
(3)实践超前于理论,近几年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大发展,现场涌现了大批创新技术,但相应的理论缺失或不完善。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做到课程内容紧跟新技术的发展,并将实践经验融于课程教学中是本课程教学中的难点。
针对上述重点和难点,采取了以下措施:
(1)首先调整培养理念,以培养学生“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、创新思维”能力为主要目标,因此在传授学生基本理论、基本方法的基础上,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、创新能力;
(2)授课教师参与相应科研项目,了解最新国内外动态,并结合相关科研、国内外研究文献,及时更新教学内容,并对教材进行修订,如2017版增加的BIM技术;
(3)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,讲解实际工程的重难点及与理论的差别,帮助学生积累工程经验,如以杭州市地铁湘湖站基坑倒塌事故为例,与学生课堂讨论事故原因及解决的方法;
(4)采用可视化教学手段,如工程实录录像的观看、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。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宁波地铁施工视频,让学生有感性认识;
(5)建设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仿真平台,以“地下车站结构设计与施工”为例,学生可对自己选用的设计与施工方法,采用BIM软件进行建模,实现数据立体可视,并灵活调用启明星等专业软件,实现设计流程及规范设计计算方法的可操作性,并对自己的设计与施工方案进行评判或创新。
Copyright © 轨道交通结构建养课题组
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通达楼 邮编201804 电话:021-6958386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