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沿革

      《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计与施工》课程伴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以及高校教学改革,历经了三个阶段:

第一阶段——知识传承的培养

       上世纪90年代,广州、上海地铁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地铁建设拉开了序幕,但相关的专业人才及教材缺乏,在此背景下,于1990年开设了《地下铁道》选修课,课程的开设受到学生欢迎,年均选修人数60人及以上。此阶段的课程教学尚处于苏联专业化的教学模式,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,主要知识体系“师欧美、学苏联”,但其高效的学习技术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从事地铁结构设计、施工、管理的专业人才及开拓者。与此同时,教学团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,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三等奖2项。

第二阶段——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

       进入21世纪,伴随着通识教育及我国地铁建设的大规模展开,为培养更多的能独立思考、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、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学生,开设了《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工程》课程,配合该课程出版了《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工程》教材(同济大学出版社,2003年),课程内容包含路网、轨道、隧道、路基、桥梁、设备和建筑等内容,课程内容丰富、全面,但不够深入,此时的课程教育已从知识传承向知识应用转变。同时,教学团队为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,分别针对上海地铁、南京地铁、广州地铁等建设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,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、吉林省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,一等奖1项。

第三阶段——激发原创意识、提升技术创造能力的培养

      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成为技术的引领者,为更好的体现工程设计、施工和使用全过程中的力学与非力学的和谐统一,以及工程的创新思维,激发及提高学生的原创意识、提升学生的技术创造能力,对《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工程》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。同时,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得到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,2006年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增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向,《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计与施工》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之一,并于2011年纳入同济大学卓越课程。为适应课程建设需求,2011年3月由周顺华教授主编的课程教材《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计与施工》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。与《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工程》教材相比,该教材在内容上做了较大调整,补充了结构类型、限界、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,删减了路网、轨道、设备和建筑等内容,调整后,突出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主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方面的知识。同时,于2014年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配套的毕业设计指导书和案例集。近年来,新技术、新装备等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,为适应工程发展需求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——激发原创意识、提升技术创造能力,2017年对2011年版教材进行修订,增加了工程现象、实例分析及BIM等新技术。同时,在“知识、能力、人格” 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的基础上,创建了“现象-问题-理论-方法-创新意识”五环相扣的创新教学法,通过剖析技术和理论沿革,使学生理解原创、思考未来,2017年课程被纳入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。

       课程自1990年设立至今近30年,已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轨道交通结构设计、施工、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优秀毕业生,社会反响良好,部分已踏入专业领导岗位。自编教材获得2016年同济大学教材三等奖,与课程相关的平台建设、教学成果分别获得2015年同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,2017年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,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




Copyright © 轨道交通结构建养课题组         

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通达楼 邮编201804 电话:021-69583862